科普|是什么让人“如鲠在喉” ?
纵相新闻
王先生最近“有点烦”。不知什么时候开始,他总感觉喉咙不舒服,不是痛也不是痒,就是咽喉部位好像有东西,有时像卡着一粒米,有时是一团棉花。他试图清嗓子,但是这种感觉却依然存在,甚至咽东西或者仅仅做吞咽动作时喉咙有时会有阻塞感。类似的感觉挥之不去,似乎不是什么“大事”,但是频繁的清嗓影响他和别人的交流、喉咙部位的不适又影响进食甚至睡眠,成为王先生无法诉诸于口的困扰。
事实上,受这种“咽部异物感”困扰的可不止王先生一个人,但是相似的症状,原因可以各不相同。咽喉部是一个特殊的部位,上面是耳鼻眼,下面是气管和食管,同时咽喉本身具有丰富的神经和敏感的黏膜。作为多系统的“交通枢纽”,咽喉部在承担重要“交通”任务的同时,也会受到其余系统的影响。让我们一起拨开层层迷雾下,寻找“如鲠在喉”的真相。
一、 咽喉部本身的异常
咽喉部的不适首先要记得排除咽喉本身的问题。吸烟、辛辣饮食、空气污染等刺激,导致咽喉黏膜充血、淋巴滤泡增生,会导致慢性咽炎而产生持续异物感;咽喉的良性肿物,如声带息肉、会厌囊肿等,这些增生组织可能直接占据空间,引发不适;咽喉部的结构异常,例如茎突过长(耳朵下方的骨头异常生长),可能压迫神经,导致单侧咽喉刺痛或异物感;此外,需要警惕的是,喉癌、下咽癌早期可能仅表现为持续异物感,若伴有声音嘶哑、痰中带血、颈部肿块等症状,务必立即就医。以上相关的问题通过五官科专科的检查如喉镜可以一览无余,所以当出现症状时,五官科就诊是第一步。
二、 来自周围器官的影响
前面讲到,咽喉部是一个“交通枢纽”,所以同属“五官”的耳鼻眼和下方的气管和食管甚至外侧的甲状腺等都可能对其产生影响。比如慢性鼻炎/鼻窦炎时鼻涕倒流至鼻咽部、咽喉部(鼻后滴漏),持续刺激咽喉壁,就会引起异物感、痒感、灼热感、频繁清嗓。鼻咽部粘膜的炎症可直接导致该区域不适和异物感。鼻咽部囊肿、腺样体残留或肥大也可能引起局部堵塞感或异物感;还有非常重要的是鼻咽部肿瘤也可直接刺激或压迫引起异物感,千万不可忽视。
位于咽喉部外侧的甲状腺等器官的变化也可能有影响。比如甲状腺结节可以压迫气管或直接刺激邻近的食管入口、喉返神经等,引起颈部压迫感、咽部异物感、吞咽不适感;甲状腺炎等导致的甲状腺弥漫性肿大也可引起类似压迫症状。
此外,颈椎问题也不能忘记。部分类型的颈椎病可通过神经反射引起咽部异物感、紧迫感或吞咽不畅感。需结合颈椎影像学和神经科检查判断。·
三、 来自反流的“攻击”
反流对咽部的影响越来越被大家熟知,也因此有些患者会在出现症状后首诊于消化科。但是必须要阐明一个概念:会引起咽部症状的“反流”常指喉咽反流,即来自于下方食道的内容物反流至咽喉,引起后续症状。大部分情况下,这些内容物是来自于胃十二指肠,是含有消化的食物、胃酸甚至胆汁等的混合物。有时会合并烧心反酸等症状。也有一些特殊情况下,这些反流物仅来自于食管。比如有种叫贲门失弛缓症的疾病,是食管下括约肌和食管动力异常导致的,会让吃下去的食物滞留在食道内无法进入胃腔,也会导致反流,但反流物只是食道内混合物,不含酸性的胃液。但是不管是什么样的反流物都可以刺激咽部黏膜,同时,即使没有明显烧心感,也可能导致声音嘶哑、咽喉黏液感。
四、 全身系统性疾病的影响
内分泌紊乱,如甲状腺功能异常、更年期激素波动等,可能影响黏膜敏感状态,导致异物感;神经系统问题也可以是原因之一,除了前面提到的颈椎原因以外,中枢神经系统的异常也可以累及咽部引起异物感及吞咽困难等症状,需要专科鉴别。
五、 不可忽视的心身因素
祖国传统医学中自古就有“梅核气”的说法,西医也有“癔球症”一词,均是指有咽部异物感但无法查到器质性疾病的情况。心身因素被认为是当中不可忽视的原因。焦虑抑郁等长期精神压力会放大躯体感觉,尤其在安静或独处时明显;情绪问题还可能表现为癔球感的躯体症状,可能同时伴随失眠、心悸等。
咽部异物感所造成的困扰虽“小”,但也许充分重视。在出现症状后请务必前往耳鼻喉科、消化内科等专业科室就诊。医生会通过喉镜、胃镜、心理评估等手段,排查咽喉炎、、鼻后滴漏综合征、心理性躯体障碍等可能病因。只有明确诊断后,才能针对性调理,避免延误治疗。同时,在明确了咽部异物感的原因以后,除了药物和手术等酌情专业治疗以外,生活中各方面的注意和调整也是非常重要的部分。
一、保护咽喉
1、 戒烟限酒、清淡饮食:烟酒及辛辣等刺激性饮食均会刺激咽喉部黏膜,必须远离。
2、保持湿润:少量多次饮用温水,干燥季节使用加湿器,保持咽喉环境湿润。
3、此外还要注意科学用嗓,避免长时间高声说话,嗓子疲劳时及时休息。
二、全方位抗反流
1、饮食调整:避免辛辣、过烫、油炸食物,减少碳酸饮料、巧克力等可能诱发反流的饮品。晚餐不宜过饱,睡前2小时避免进食。
2、体位管理:睡觉时抬高床头(15-20厘米),利用重力减少夜间反流。
3、控制体重:肥胖会增加腹压,加重反流风险。
4、规范用药:坚持服用医生开具的抑酸药物,即使症状缓解也需按疗程完成。
三、鼻后滴漏的“应对策略”
1、治疗鼻炎:遵医嘱使用鼻喷剂、抗过敏药物,改善鼻腔炎症。
2、鼻腔冲洗:使用生理盐水冲洗鼻腔,清除分泌物,减轻炎症刺激。
3、正确擤鼻:单侧鼻孔轻轻擤鼻,避免用力过猛导致分泌物冲入咽喉。
四、心理情绪的“调节艺术”
1、接纳与认知:了解情绪与异物感的关联,减少不必要的恐慌。
2、转移注意力:当感觉不适时,通过阅读、运动等转移注意力,避免反复关注咽喉。
3、放松训练:深呼吸、肌肉渐进式放松,缓解焦虑与肌肉紧张。
4、规律作息:保证睡眠,适度进行有氧运动(如散步、瑜伽),释放压力。
5、心理支持:若焦虑情绪明显,建议寻求心理咨询或认知行为疗法。
重要提醒:
一、切勿自行滥用药物:尤其是抗生素(对多数咽喉异物感无效)或强效含片(可能掩盖症状)。
二、及时就医的“警报”:若异物感持续加重、吞咽困难、声音嘶哑超两周、痰中带血等,务必立即复诊!
三、耐心与信心:慢性炎症或心身因素导致的异物感可能需要数周甚至数月缓解,需坚持治疗与生活方式调整。
咽喉异物感虽看似不是“大事”,却可能是身体发出的“健康警报”。它提醒我们关注咽喉本身,也需留意鼻腔、胃部、情绪等多系统的协同作用。通过专业诊疗与科学的生活管理,让这份不适感逐渐消散,让呼吸与言语重归顺畅。需记住:健康从科学认知开始,而真正的缓解,往往藏在日常的点滴改变中。
作者: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 赵树靓
金港赢配资-金港赢配资官网-吉林炒股配资平台-配资股票投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