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政府现在甩出了 “200% 医药关税”,不过华盛顿的政客们大概没算清这笔账:对进口药品加征史上最高关税,看似是逼产业回流的狠招,实则是给美国民众的药价装上了火箭筒,两千亿美元的医药市场即将掀起巨浪,爱尔兰、瑞士、德国等主要出口国坐不住了,印度、日本的药企股价应声下跌,可最该慌的,或许是美国老百姓。
关税牌新点子
美国的 “医药关税牌”,打得又急又狠。
就现在披露的针对进口药品的200%关税,会是美国各类关税品目中最高的一档,而涉及到的产值达到了 2000 亿美元。
对此,无论是国外,还是美国自己的医药行业,都只能等待本月末 “232 调查”的最终结果,并采取各自的应对措施。
这一切的背后,是美国政府“产业回流”的执念——想通过关税大棒,把医药生产环节拉回美国本土。
可全球医药产业链的格局,哪是一根关税大棒就能撬动的?
长期以来,全球形成了 “美国研发 - 中国/印度生产原料药-欧洲生产药品-回流美国”的分工体系。
去年,只说一个爱尔兰,对美国的药品出口就超过了500亿美元,后面的瑞士、德国、新加坡、印度的体量也都不小。
中国和印度更是在原料药和仿制药领域占据关键地位——美国 90% 的原料药依赖海外进口,其中不少来自中国。
这种全球分工,当然是市场规律几十年作用的结果,现在想用行政命令强行改变,哪有那么容易?
况且,这记 狠招 首先会砸在美国民众头上。
哪怕只征收 25% 的关税,美国药品成本每年就会上涨近 510 亿美元,药价涨幅可达 12.9%。
要是真加到 200%,后果不堪设想。
更糟的是药品短缺风险——美国 90% 的处方药都是仿制药,而这些廉价仿制药的供应很可能因高关税中断。
正如《华尔街日报》指出的,如果利润大幅减少,仿制药公司可能干脆撤出市场,让本就存在的药品短缺问题雪上加霜。
美国自己玩不转
美国药企自己也难逃厄运。
高关税不仅会抬升进口成本,还会迫使企业在美国重建工厂。
新建工厂、调试设备、招募人员、控制质量,每一笔都是巨额投入。
中国投资发展促进协会专家解奕炯点出了恶性循环的风险:成本激增会迫使企业削减研发投入,而这将损害美国药企的长期竞争力。
礼来、强生等巨头虽已承诺在美国加大投资,但心里清楚 —— 花在关税上的每一分钱,都本可以用在创新研发上。
“产业回流” 的美梦,在复杂的医药产业链面前不堪一击。
国泰海通证券的分析师指出,医药生产的专业性极强,新建产能的成本很可能高于未来的关税负担。
更重要的是,全球医药供应链的形成,本就是效率和成本优化的结果。
中国和印度能成为原料药和仿制药生产大国,靠的是齐备的工业体系、高效的生产能力和合理的成本结构。
这种优势,不是美国靠关税就能轻易替代的。
在当今全球化的时代,虽然美国在这一产业链的顶端,但没有中国原料药企业的产品,欧洲的加工,美国患者也是用不到这样便宜靠谱的药的。
强行切断这一链条,受伤的不仅是出口国,更是美国自身。
当药价飙升、药品短缺成为常态,当本土药企因成本压力创新乏力,美国所谓的 “产业回流”,最终只会变成 “竞争力流失” 的代名词。
这场由关税引发的医药风暴,说到底是美国霸权思维在产业领域的又一次滥用。
想靠行政命令逆市场规律而行,结果往往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全球医药市场需要的是合作与分工,而不是对抗与割裂。
美国若执迷不悟,最终会发现:那 200% 的关税,征的不是别人,正是自己的医药产业未来。
金港赢配资-金港赢配资官网-吉林炒股配资平台-配资股票投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